美债收益率为何高企难降?特朗普换帅难解债务困局与全球储蓄枯竭

特朗普持续施压美联储降息,但深层经济顽疾在于美国巨额债务、持续赤字及全球储蓄池萎缩。人口结构变化、地缘政治及政策转向导致长期资金撤离美债,推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或长期维持在4.5%以上,即使美联储短期降息也难逆转。高利率环境将持续冲击房地产、股市及政府财政,加密货币抗通胀属性或更受关注。

特朗普的降息执念与深层经济困局 唐纳德·特朗普的核心经济目标一直是推动利率下行。然而,真正的症结并非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本人,而是深植于美国经济根基的更大危机:债务规模膨胀失控、财政赤字高企,以及由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的储蓄资金池持续萎缩。彭博经济研究指出,无论谁执掌美联储,影响抵押贷款和企业信贷成本的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更可能维持在4.5%上方而非跌破该水平

低利率黄金时代终结,偿债成本成新重负 过去三十多年间,借贷成本持续走低。华盛顿得以自由挥霍而不至引发系统性危机。房价飙升,股市飞涨,资金成本低廉。但这一时代已落幕。如今美国面临的未来是,仅利息支付一项就将超过五角大楼的全年预算。抵押贷款利率高企7%,房地产市场已显窒息迹象。但特朗普认为,通过撤换鲍威尔,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绝非现实运作之道。

特朗普欲掌控利率,然全球储蓄正在枯竭 特朗普一直强力施压,要求任命一位能快速降息的新美联储主席。在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提前离任后,他看到了机会。通过任命一位忠诚者填补其席位,他期望能推动央行向其政策议程倾斜。他甚至公开威胁鲍威尔,称其“过于愤怒、过于愚蠢、过于政治化”。尽管短期利率可能在9月下调(尤其就业市场显露疲态),但这将无济于事——如果长期利率持续攀升

谁在抛弃美债?全球储蓄池加速坍塌 长期利率攀升的核心原因在于:全球储蓄池正在崩塌。曾是其主要贡献者的婴儿潮一代正步入退休,开始消耗养老金。中国不再像以往那样大举购入美债。自2014年以来,其外汇储备已从4万亿美元降至3.3万亿美元。这造成了巨大的需求缺口。沙特阿拉伯正将其资金从美国国债转向本国巨型项目(如未来主义新城NEOM)。即使富产石油的国家也正撤离华盛顿

政策自伤:美债武器化动摇全球信心 美国自身加剧了问题。2022年,在冻结3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后,美国政府将国债武器化。此举令其他国家深感不安——若美国能没收俄资金,它就能对任何人如法炮制。

美联储独立性遭侵蚀,投资安全港光环褪色 此外,美联储自身的独立性也面临挑战。数十年来,从罗纳德·里根到巴拉克·奥巴马的多位总统均尊重其独立性。正是这种独立性让投资者感到安全——没人愿意将资金投入一个看似被政治操控的中央银行。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与抗审查特性在此背景下更显价值

低利率时代基石瓦解:储蓄过剩与需求疲软成历史 从1980年代初到2010年代,利率持续下行。原因何在?资金供给过剩,而投资标的稀缺。婴儿潮一代为退休储蓄。中国等国积累巨额贸易顺差并将收益用于购买美债。石油输出国亦然。科技成本低廉,增长缓慢。这一切意味着较低的“自然利率”。彭博经济研究估计,该利率从1980年代的约5%降至2012年的1.7%。但这一支撑体系现已瓦解:婴儿潮一代退出劳动力市场;中国正让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无需再为抑制汇率而大量购美元;沙特押注未来,不再为美国债务融资。压制利率的力量已然反转

政府举债失控,地缘与AI竞赛加剧资本争夺 政府借贷如今已失控。美国债务接近GDP的100%,而2001年时仅略高于30%。国防支出再次攀升。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洲北约成员国同意将国防预算提高至GDP的3.5%。彭博估计,这将在未来十年为欧洲债务增加2.3万亿美元。由于全球投资者将法国和德国债券视为美国国债的替代品,这也推高了美债收益率。

人工智能(AI)竞赛成为另一吸金黑洞。建设数据中心、升级电网和重构供应链需要巨额真实资本。政府与企业正在争夺有限资本,而储蓄率已今非昔比。自然利率正在上升。彭博经济研究目前将其定为2.5%,并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到2.8%。即使在最乐观情况下,这也将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4.5%至5%之间。若情况恶化,利率可能飙升至6%或更高。这绝非特朗普通过人事更迭所能解决。

结语: 美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利率上行压力,根源在于债务不可持续与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缩。美联储短期政策调整空间有限,高利率环境或成新常态。投资者需关注长期美债收益率风险,并审视加密货币作为另类资产配置在对冲法币贬值及传统金融体系风险中的潜在作用。地缘博弈加速储备资产多元化,美元霸权基石遭遇挑战。

TRUMP2.19%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