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区块链企业的挑战与机遇:行业发展新趋势解析

疫情中的区块链企业:危机、机遇与行业趋势展望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块链企业造成的主要影响集中在短期,中长期影响有限。超八成企业认为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进度拖延、固定成本开支较大、与合作机构开展业务受阻等方面。区块链企业应对疫情的主要方式包括:开展"分布式办公"、改变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研发新产品推出抗疫应用等。目前区块链抗疫应用规模尚不突出,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相比占比较低,仅为9%。受疫情影响,超六成区块链企业对短期发展战略做出调整,22%对长期战略进行调整。疫情下,区块链行业在公共预警系统、物资溯源、舆情监控和身份信息登记等领域涌现新机会。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
二、疫情对区块链企业影响几何?
三、面对疫情,区块链企业如何转"危"为"机"? 四、疫情之下,区块链行业酝酿着哪些新机会?
五、疫情洗礼后,区块链产业走向如何?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

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不同程度冲击。区块链企业业务开展具有线上化、互联网化特征,相比餐饮、旅游等线下行业,所受损失相对较小,但某些业务环节也难免受到波及。部分企业面临线下业务受阻、项目延迟、资金压力等挑战。

与此同时,机遇也在困难中酝酿。疫情防控中,区块链企业快速响应,推出相关应用助力公共防疫,彰显了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一场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公共领域应用的全民讨论呼之欲出。

2019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得到中央高度重视。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步伐加速。区块链行业已进入3.0阶段,专注"区块链+"的企业将引领产业潮流。

为了解这些企业在疫情中的应对和行动,把握可能的发展机遇,零壹智库联合相关机构发起线上调研,收集了超30家区块链企业的信息(其中23家参与线上问卷)。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涉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存证、数字身份、电子政务、溯源等多个领域。本报告基于调研结果形成,希望与读者一起见证和参与区块链行业发展。

二、疫情对区块链企业影响几何?

(一)短期内产生负面影响,中长期影响有限

调研显示,近七成企业表示业务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已采取应对措施;超两成表示未受影响;8.7%遭受较大负面冲击。

综合企业访谈结果,疫情对区块链企业的冲击主要集中于短期,中长期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有三:

  1. 核心业务受影响较小。区块链企业以线上经营为主,技术研发等核心业务可照常运转。部分企业习惯"分布式办公",能灵活应对。

  2. 疫情刺激更多应用场景。疫情凸显区块链在降低成本、加强隐私保护和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潜力,会刺激更多应用。疫情推动线上业务发展,区块链能提升效率和透明度。

  3. 长期向好的政策红利。"1024"讲话为行业注入"强心剂"。2020年区块链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焦点。央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为行业提供规范,相关应用有望提速。

(二)影响集中于工作进度拖延、固定成本开支较大等方面

超八成企业认为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

  • 工作进度拖延
  • 固定成本开支较大
  • 与合作机构开展业务受阻

疫情期间,线下业务交流、推进受阻,项目招标、洽谈等难以如期进行,业务推广计划被打断。与客户的沟通效率降低,业务推进缓慢。付款流程也被延长。

许多区块链企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金流有限,固定成本开支较大。在复工推迟、业务受阻的情况下,工资、社保、税费、租金等刚性支出造成资金压力。

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是与传统产业融合。传统企业受疫情冲击,核心诉求是完成防控、保障生产,对新兴技术需求降低,进而影响区块链行业。

三、面对疫情,区块链企业如何转"危"为"机"?

调研显示,改变办公方式、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模式以及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模式是区块链企业应对疫情的主要方式。

(一)开展"分布式办公""云复工",保证业务进度

疫情期间,区块链企业开始"分布式办公""云复工",通过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高效沟通,力求员工在居家隔离状态下保持正常工作。部分企业安排专门团队关注员工健康和工作状态。

"分布式办公"虽能在很大程度保证业务正常进行,但仍存在协同效率低、不易监督等问题。远程沟通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工作进展缓慢,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二)改变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

商业合作遭受很大影响,项目线下沟通、推广受到直接冲击。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大部分企业通过线上化途径提供服务,采用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客户对接。在营销模式上,一些企业改变"广撒网"的模式,开始聚焦成熟产品和关键客户,提高成单率,提升主打产品竞争力。

(三)研发新产品,推出抗疫应用

区块链企业开展技术抗疫,推出相关抗疫应用。疫情期间,区块链抗疫应用主要集中在疫情数据监测、金融、慈善、医疗等领域。

但相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区块链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不抢眼。据不完全统计,在信息技术抗疫应用数量占比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位列前三,区块链应用占比仅为9%。

在23家受访企业中,12家开展了区块链抗疫应用,其中66.67%基于原先业务改造,25%为临时开发,仅8.33%基于原有业务。这说明区块链在公共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应用不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从应用效果和落地规模看,仅25%实现大规模应用,其余尚未大规模应用或处于内测阶段。造成这一落差的原因包括:

  1. 区块链行业发展尚处早期。距离区块链得到"正名"仅数月时间,应用落地多处于早期,难以在疫情中有突出规模效果。

  2. 区块链技术本身尚不成熟。其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行业对技术理解存在局限,落地推进难以带来明显增益。

  3. 区块链应用需多方配合。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协作是关键。目前多个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基础仍不成熟,适合大规模落地的领域不多。

  4. 风险防范应用研发缺乏政策引导。我国区块链应用研发更偏重效率,与风险防范相关的应用研发存在较大缺位。

  5. 应用落地成本高。虽得到中央支持,但将区块链与具体场景结合、推动落地的成本仍很高。缺少买单人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面临成本压力。

四、疫情之下,区块链行业酝酿着哪些新机会?

疫情防控暴露出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流通共享不畅、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这些问题亟需区块链这样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的技术解决。

调研显示,超八成企业认为,疫情为区块链带来的业务机遇主要在:

  • 公共预警系统(86.96%)
  • 物资溯源(65.22%)
  • 舆情监控(65.22%)
  • 身份信息登记(52.17%)
  • 金融服务(39.13%)

在这些应用中,区块链主要发挥数据上链、可信背书的作用。

  1. 公共预警系统:及时快速掌控疫情动态

疫情暴露了当前国家疫情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上报效率低、信息孤岛普遍、数据缺失等。区块链在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传达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一些企业已推出相关应用,如新大陆和迅雷的"疫情防控数据管控区块链系统"、链飞科技的"区块链疫情监测平台"等。

  1. 物资溯源:从源头开始的全链条跟进追踪

疫情期间,慈善物资与资金分配不到位、医疗物资假货等问题凸显。区块链可建立物资溯源系统,实现全流程信息透明共享、高效传递,保证数据真实性和传输安全性。一些企业已推出相关应用,如支付宝、蚂蚁区块链、CityDo的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趣链科技和雄安集团的慈善捐赠溯源平台"善踪"等。

  1. 舆情监控:构建真实可信的舆情监控系统

疫情中虚假消息频现,对防控和民众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的舆情监测系统难以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溯源和验证。利用区块链的可溯源、难以篡改和多节点辅助验证等特点,可打造可信且有约束力的舆情监管体系,实现对舆情信息的准确追踪,提高研判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1. 身份信息登记: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身份信息管理

疫情期间,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信息公开、社区和办公楼进出登记等需求突出,暴露出信息泄露、填报错误、"走后门"等问题。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身份管理系统可追踪人员活动轨迹,实现准确定位,同时利用分布式身份标识和零知识证明技术保证数据安全。

五、疫情洗礼后,区块链产业走向如何?

展望2020年,区块链行业发展趋势被普遍看好:

(一)疫情加快社会数字化建设进程,区块链赋能产业将加速

疫情推动政府、企业更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受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在数字化建设中将更注重公共风险管控、治理方面的技术应用和设施。区块链作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2020年有望在金融、供应链、政务等多个垂直领域规模化落地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Uncle Whalevip
· 22小时前
区块链老玩家 在线做梦
回复0
绿蜡烛收集家vip
· 22小时前
远程办公都快成区块链标配了 hhh
回复0
StealthDeployervip
· 22小时前
行吧 躺平才是正解!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