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NERO发帖挑战# 秀观点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Gate NERO生态周来袭!发帖秀出NERO项目洞察和活动实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优质发帖用户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参与:
1️⃣ 调研NERO项目
对NERO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NERO生态周相关活动,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NERO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以下活动链接):
NERO Chain (NERO) 生态周:Gate 已上线 NERO 现货交易,为回馈平台用户,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余币宝已上线 NERO,邀您体验。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质量帖子Tips:
教程越详细、图片越直观、互动量越高,获奖几率越大!
市场见解独到、真实参与经历、有带新互动者,评选将优先考虑。
帖子需原创,字数不少于250字,且需获得至少3条有效互动
德意志银行解析机构DeFi:从历程到潜力与挑战
通往机构DeFi之路:德意志银行研报解读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机构领域的应用有望创造一种新的金融范式,以合作、可组合性和开源代码为基础,建立在开放透明的网络之上。本文深入探讨了DeFi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机构金融服务的潜在影响。
前言
DeFi的发展及其在机构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引发了业界极大关注。支持者认为,一种基于合作、可组合性和开源原则,以开放透明网络为基础的新金融范式正在兴起。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利用DeFi进行监管下的金融活动的道路正在逐步铺就。
宏观经济和全球监管环境的变化阻碍了DeFi的广泛应用,目前主要发展集中在零售领域或监管沙箱中。然而,预计在未来1-3年内,机构DeFi将迎来快速发展,并与数字资产和代币化的广泛采用相结合。金融机构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这一趋势得益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进步,如Global Layer 1或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合规监管下的机构运营提供了支持。一些关键问题也正在得到解决,包括合规和资产负债表要求,以及如何在公共区块链上满足KYC和AML等监管要求。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心化金融(Ce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并非二元对立;机构端全面采用DeFi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在生态系统中采用混合中心化运营治理模式的机构。
对机构而言,探索这一领域通常被视为进入一个充满潜力的新领域,可以开发创新的投资产品,触及新的客户群和流动性池,并采用新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和更具成本效益的市场结构。只有时间和创新才能证明DeFi是否能以其最纯粹的形式存在,或者我们会看到一种折中方案,使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能够在金融世界中发挥桥梁作用。
本文回顾了DeFi的近期历史,阐释了一些常用术语,并深入分析了DeFi领域的关键驱动因素。最后,我们将探讨机构金融服务业在通往机构DeFi的道路上将面临哪些挑战。
DeFi生态系统解析
1.1 什么是DeFi?
DeFi的核心是在区块链上提供金融服务,如借贷或投资,无需依赖传统的中心化金融中介。虽然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尚无官方定义,但典型的DeFi服务和解决方案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2 什么是机构DeFi?
机构DeFi指机构对DeFi结构的采用和适应,以及在去中心化应用(DApps)或解决方案中的机构参与。在金融行业监管框架内探讨这一话题,可以将DeFi的优势引入传统金融市场,为提高效率和效果创造机会,同时开辟新的增长路径。这些新路径包括实物资产和证券的代币化,以及将可编程性引入资产类别,并催生新的运营模式。
机构DeFi与传统DeFi的区别如下:
1.3 DeFi发展历程
DeFi相关项目在2020年夏季引发加密市场热潮,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由于高流动性、高价值资产和高挖矿回报,DeFi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期间迅速崛起,总锁仓价值(TVL)从年初的10亿美元上升到年底的150多亿美元。
2021年,新DeFi项目获得大量资金支持,项目和代币数量激增。到2021年底,DeFi用户数突破750万,同比增长2550%,TVL在11月达到1690亿美元的峰值。Uniswap和yield farming等新术语进入日常金融生活。
2022年,由于多次加息和通胀上升,加之一些不当行为,DeFi经历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些知名项目崩溃。整个市场随之进入了审慎和理性阶段。
这一趋势在2023年初更加明显。随着融资成本上升,DeFi领域的私人融资大幅减少,2023年第一季度交易活动同比下降69%。DeFi系统中的TVL也降至370亿美元左右的低点。
尽管遭遇重大挫折和"加密寒冬",DeFi社区的基本面仍然坚韧,用户数量稳步增长,许多项目继续专注于产品和能力建设。
2023年底,由于美国首次批准现货加密ETF,被视为数字资产进一步融入传统金融产品的重要标志,市场出现回暖。更重要的是,这为机构更深入参与这些新兴生态系统打开了大门,有望为该领域带来急需的流动性。
1.4 实现DeFi的早期承诺
在原生加密资产领域,DeFi运动催生了一些编码结构,展示了如何在没有某些中介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运作,通常涉及智能合约和/或点对点(P2P)基础。由于准入门槛低,DeFi服务在初期得到快速采用,并迅速证明了其在提供高效资产池和降低中介费用方面的价值,同时应用行为金融技术来管理供需和定价。
这些新优势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DeFi通过智能合约编程重新设计或替代了现有的中介活动,提高了效率,从而改变了工作流程并转变了角色和职责。在与投资者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中,DeFi应用(即DApps)成为提供这些新金融服务的工具。因此,现有的市场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机构DeFi先驱案例
从DeFi空间中可以提取出许多机构用例,利用实物资产和证券的代币化。以下是一些示例,说明了金融服务产品如何与技术和法规结合以创造新价值,展示了机构DeFi的吸引力所在。
案例1:互操作性(2023年) 通过在机构领域使用DeFi结构,自托管钱包可以实现分布式资产托管模型,同时提供综合和独立的数字账户(地址),用于交易流动、结算和报告。一个重要用途是智能合约桥,连接不同区块链,实现互操作性并避免区块链选择带来的碎片化。
适用性:作为连接公共、许可和私有网络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减少碎片化,同时允许高度访问和参与。
案例2:使用稳定币再融资代币化金融工具(2023年) DeFi系统也可用于传统行业融资,尽管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例如,代表某些现实世界金融工具的安全代币可以作为抵押品放入智能合约"保险库"中,获得稳定币,然后转换为法定货币。
案例3:资产管理中的代币化基金(2023年) 代币化基金单位或代币可以通过区块链分发,直接向合格投资者开放,并在链上维护投资者记录,同时智能合约设施允许使用受监管的稳定币快速或近乎实时地认购和赎回。进一步来说,代表高质量流动性传统金融工具的代币化基金单位可以作为抵押品。
DeFi机构市场结构的演变
由DeFi驱动的市场概念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市场结构,它本质上是动态和开放的,其原生设计将挑战传统金融市场的规范。这导致人们对DeFi如何与更广泛的金融业生态系统整合或合作,以及新市场结构可能采取的形式众说纷纭。
2.1 治理、信任和集中化
在机构领域,更加强调治理和信任,需要在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能中拥有所有权和问责制。虽然这似乎与DeFi的分散性质相矛盾,但许多人认为,这是确保遵守法规的必要步骤,也是为机构参与者适应和采用这些新服务提供清晰度的必要步骤。这种态势催生了"去中心化幻觉"的概念,因为治理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系统内一定程度的集权和权力集中。
即使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化,新的市场结构也可能比我们今天的市场结构更加精简,这是因为组织中介活动大大减少了。其结果是,有序的互动将变得更加平行和并行。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减少实体间互动的数量,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在这种结构下,包括反洗钱(AML)检查在内的管理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有效--因为中介机构的减少能够提高透明度。
2.2 新角色和活动的潜力
1.4节中列出的先驱使用案例强调了当今的市场结构可能会如何演变下一波DeFi创新浪潮。
这样,公共区块链就可以成为事实上的行业实用平台,就像互联网成为网上银行的交付基础设施一样。在公共区块链上推出机构区块链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先例,特别是在货币市场基金领域。业界应期待进一步的进展,例如在代币化领域、虚拟基金、资产类别和中介服务;和/或具有许可层。
参与DeFi市场
对机构而言,DeFi本身的性质既令人生畏,又令人信服。
在DeFi产品所提供的开放生态系统中参与、运营和交易,可能会与传统金融的闭环或私有环境相冲突,在传统金融环境中,客户、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众所周知的,风险也是根据适当的披露和尽职调查水平来接受的。这也是迄今为止机构数字资产领域的许多进展都发生在私有或许可区块链网络领域的原因之一,在该领域,受信任的管理方充当"网络运营商",所有者负责批准参与者进入网络。
相比之下,公有链网络具有潜在的开放式规模,进入门槛低,创新机会现成。这些环境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建立在没有单点故障的原则之上,用户社区被激励"做好事"。保持区块链安全性和一致性的共识协议(权益证明(POS)、工作证明(POW)是主要例子)在不同的链上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参与者--作为验证者--能够在我们认为的"区块链经济"中做出贡献并获得回报的一种方式。
3.1 参与核对表大纲
在评估任何数字资产和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参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