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重磅预测:稳定币将迎万亿资金涌入!USDC增速领跑,GENIUS法案引爆美国国债需求新纪元

高盛集团最新报告预测,万亿级资金即将涌入稳定币市场,预示全球金融体系将发生结构性转变。本文深度解析高盛对USDC高达770亿美元增长预期的背后逻辑,GENIUS法案如何为合规稳定币铺平道路,以及这场由USDT和USDC主导的稳定币竞争格局将如何重塑加密货币投资策略与美国国债需求前景。

【高盛报告揭示:稳定币市场万亿级增长通道开启】 高盛集团本周发布报告预测,数万亿美元资金可能很快将涌入稳定币这一加密货币领域关键赛道。此预测基于上一季度稳定币已处理的惊人7万亿美元交易量,表明全球金融正面临一场结构性巨变。此判断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向华尔街的传达不谋而合,他指出稳定币将在美国政府债券需求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市场已提前响应,稳定币总估值在8月已膨胀至2710亿美元。高盛在这份周三发布的新研究报告中指出,支付领域是稳定币最显性的增长路径,尽管当前绝大多数稳定币活动仍集中于加密货币交易和美国境外的美元敞口需求。

【USDC vs. USDT:合规时代下的稳定币霸主之争与投资机遇】

(来源:高盛报告) 高盛研究人员指出,全球稳定币市场目前由泰达公司的USDT主导,其持续保持最大发行方的头座。而第二大发行方Circle则押注于近期通过的美国立法和潜在亲加密的特朗普政府,将提供一个有利于扩大其USDC采用率的监管环境。报告预测,Circle发行的USDC在2024年至2027年间规模可能增长77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0%。高盛将这一扩张描述为“稳定币淘金热”的开端,并由立法明朗化和数字资产更广泛融入金融体系所驱动。高盛同时强调,稳定币虽能重塑金融的某些方面,但预计不会取代Visa和万事达等成熟的消费者卡网络。这些公司很可能仍将处于支付基础设施的核心,处理争议解决、奖励和交易分发等领域。

【GENIUS法案成催化剂:万亿级美元国债需求引擎启动】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强调,稳定币不仅仅是一种利基加密产品。据《金融时报》报道,他已私下告知华尔街,与美元和美国国债1:1挂钩的数字代币,可能成为政府债券需求的一个主要新来源。公开场合,他表示稳定币将“巩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为全球数十亿人扩大接入美元经济的途径,并导致对美国国债需求的激增”。

贝森特的乐观情绪源于GENIUS法案于7月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案为稳定币提供了清晰的联邦框架。白宫表示该法案“协调了州和联邦的稳定币框架,确保了全国范围内公平一致的监管”。根据该法,发行方必须持有高度流动、超安全的资产(如现金和短期国债)作为1:1的储备。合规的稳定币现在可能成为一个数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务需求引擎。

【合规优势显现:USDC如何抢占稳定币市场新机遇】 高盛分析师认为,GENIUS法案可能改变稳定币市场的力量平衡,Circle的USDC有望从Tether公司主导的USDT手中夺取市场份额。这项里程碑式的法律确立的标准与Circle的运营模式相符,但长期以来一直引发对Tether储备透明度的质疑。目前市值达1650亿美元的Tether(USDT)相比USDC的660亿美元,正面临调整压力。该公司已表示正致力于符合GENIUS法案,但高盛指出,监管的明朗化更有利于拥有经审计储备的美国发行方,这可能长期赋予Circle优势。

对Circle而言,监管清晰化来得正是时候。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的IPO提升了其知名度,而与Robinhood等公司的合作则展示了稳定币嵌入更广泛支付和金融系统的潜力。相比之下,Tether必须证明它能够在适应更严格标准的同时,不失去其全球用户基础,尤其是在其占主导地位的新兴市场。

结语: 高盛的报告与美国的立法进程清晰地指向一个未来:稳定币已从加密货币领域的交易工具,跃升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世界的关键桥梁,并可能成为美国国债的长期、稳定买家。GENIUS法案的实施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合规确定性,这将极大地推动机构资金入场。对于加密货币投资者而言,关注合规龙头如USDC的增长潜力,以及洞察稳定币收益率变化与国债市场的联动,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策略。这场由USDT和USDC主导的竞赛,不仅关乎稳定币本身的未来,更将深度影响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金融格局。

USDC0.0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2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GateUser-903188aevip
· 17小时前
市场唱多在巅峰 🐂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