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d鏈上金融革命:代幣化美股、Layer2公鏈與全球投資生態

鏈上金融新領軍:Robinhood的代幣化美股革命

2025年6月底,法國戛納迎來了一場令人矚目的金融科技發布會。某知名在線券商的首席執行官宣布了一系列重磅計劃:基於Layer2技術構建的專屬公鏈、美股代幣化交易、永續期貨、主流加密貨幣質押、私募股權通證申購,以及鏈上消費返現信用卡。這場名爲"捕獲代幣"的發布會,實際上瞄準的是整個傳統金融體系的核心。消息公布後,該公司股價大漲近10%,市值突破760億美元,引發加密市場與美股投資者的熱烈反響。

從顛覆性的"零佣金"模式到鏈上金融重構者,這家公司正深入嵌入全球金融架構。這已不僅是一家券商的進階之路,更是一場橫跨技術、產品、監管與用戶入口的戰略轉型。在美國政府放寬加密監管、全球資產代幣化浪潮興起的背景下,該公司試圖率先打通"代幣化美股+私募股權+原生Layer2"的完整生態,構建支持全天候鏈上交易與資產發行的新秩序。

本文將分三部分,從這家公司的成長軌跡出發,逐步剖析這個"新金融巨頭"如何借助區塊鏈技術與合規優勢,從一家"便捷實惠"的券商,蛻變爲代幣化美股浪潮中的核心參與者。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崛起之路:從創新零佣金到鏈上金融生態的開端

2013年,兩位斯坦福大學研究生受"佔領華爾街"運動啓發,洞察到傳統金融體系中的結構性不平等:機構投資者憑藉技術與成本優勢享有特權,而普通散戶則被高額佣金與復雜門檻阻擋。懷揣"金融民主化"理念,這兩位90後創始人着手打造一款精準解決用戶痛點的革新產品。2015年,該App正式上線,憑藉零佣金、無門檻的證券交易服務迅速走紅。早期測試階段即吸引超5萬人預約,正式發布前候補名單突破百萬。到2018年,平台註冊用戶數已達400萬,超越了擁有36年歷史的傳統券商,宣告互聯網證券平台時代的來臨。

隨着商業模式日益成熟,該公司的定位也逐步從"免費證券平台"升級爲"新生代金融入口"。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平台入金用戶達2580萬,季度同比增長超8%;客戶總資產增至2210億美元,用戶人均管理資產達8566美元,創歷史新高。這一飛躍不僅增強了公司的資產承載能力,也標志着用戶結構從"嘗鮮型散戶"向"中產主力軍"轉變。尤其亮眼的是,其付費會員用戶數在2025年Q1突破320萬,同比增長90%,充分展現了其在中高淨值年輕用戶羣體中的滲透率與資產粘性。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然而,該公司的野心遠不止於"資產上鏈",它正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鏈上資產管理生態,向"加密版綜合金融服務商"的定位邁進。早在2022年,這一戰略輪廓已初步成形。當年,公司率先推出非托管錢包,支持用戶自由存取主流加密貨幣,並對接主流DeFi協議;2023年進一步開放鏈上資產提取,打破中心化帳戶壁壘;2024年則收購了一家歐洲老牌合規交易所,一舉拿下英國、歐盟、新加坡等地超50張金融牌照,並整合其覆蓋5000多機構的深度流動性網路與全天候交易引擎。這筆交易不僅大幅縮短了合規週期,也將公司的機構服務能力與全球合規框架"打包上線",爲其進軍鏈上金融掃清了最後障礙。

從零佣金到布局加密,該公司始終走在行業前列,這些戰略性變革也迅速帶來了實際回報。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達5.83億美元,其中加密業務貢獻高達2.52億美元,佔比43%,首次超越期權(2.40億美元)與股票交易(1.84億美元),成爲主要收入來源。這不僅體現了代幣化股票等新業務的高速增長,更標志着公司已初步掌握加密交易入口、流動性引擎與金融服務閉環三大核心能力。正如創始人多次公開強調的那樣:"我們的終極使命,不是成爲華爾街的翻版,而是構建一個人人都能接入的鏈上金融底層系統。"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戰略躍遷:開啓代幣化美股與全球鏈上投資新時代

2025年6月底的發布會上,該公司正式將其加密戰略推向高潮,並首次明確了分區化市場布局與產品體系。核心戰略以歐洲爲前哨陣地,圍繞"代幣化美股+永續合約+綜合投資App"展開。在技術層面,公司宣布已有超200只美國上市股票與ETF完成代幣化,並通過Layer2技術上鏈,用戶可在App內進行24/5實時交易。鏈上分紅、拆股同步機制同步啓動,確保用戶擁有真實權益。年底前,公司計劃擴展至上千只標的,目標是打造全球流動性最強、體驗門檻最低的鏈上證券市場。

配合這一戰略,公司將其原歐洲App全面升級爲綜合投資平台。除原有的加密貨幣交易功能外,平台在2025年夏季即將上線永續合約交易,由收購的歐洲交易所提供流動性與清算支持。針對歐洲用戶設計的移動端界面極度簡化,止盈止損、槓杆設置均通過滑動條完成,大幅降低非專業用戶的學習成本,首次實現"鏈上衍生品平民化"。

同時,公司還開放了部分高潛力初創企業的私募代幣申購,符合條件的用戶可在應用內領取代幣。這些代幣基於真實股權,以1:1方式發行,爲普通用戶首次以數字資產形式直接參與私募股權提供了途徑。這一突破改變了原本由高淨值投資者與機構主導的市場結構,推動"私募平權"在加密領域落地。爲鼓勵參與,公司還設立了"入金2%獎勵"的激勵機制,試圖最大化激活歐洲市場在代幣化改革中的前沿價值。

除歐洲外,美國市場作爲公司用戶基礎的核心陣地,在此次發布會中也被賦予"進階鏈上體驗"角色。首批產品包括主流加密貨幣質押服務,在美國市場全面開放,免除最小金額限制,並提供2%的存款獎勵。公司強調質押不僅是獲取收益的工具,更是用戶參與網路共建的一部分。同時,公司的AI投資助手也在發布會上正式亮相。該助手將優先服務於高級會員用戶,整合鏈上數據、代幣新聞、大額交易與財務事件,生成個性化策略建議與風險提示。

在整個技術棧背後,公司自研的專屬公鏈成爲關鍵基礎設施。這條基於Layer2技術構建的公鏈,被定義爲首個原生服務於真實資產的RWA鏈。其三階段推進路徑已明確:第一階段由公司完成美股採購與1:1通證鑄造;第二階段將歐洲交易所納入交易系統,保障代幣資產在傳統市場休市期間依然具備流動性;第三階段全面開放資產的自托管和跨鏈遷移能力,實現真正的資產主權。公司表示,該公鏈將於年底開啓測試,2026年全面上線。屆時,公司將正式從傳統券商平台,演化爲全球真實資產數字化的關鍵接入層。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突圍挑戰:合規風險與多維競爭

在邁向全球代幣化金融的徵途中,該公司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復雜且嚴峻的政策鴻溝。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尚未爲證券型通證確立明確具體的法律框架。公司首席合規官曾在多個行業論壇坦言:"代幣化美股的合規性,尤其是在傳統證券法規與區塊鏈創新場景的交匯點,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監管風險。"在推動股票、ETF及私募股權代幣化時,需在既有證券法與新興區塊鏈應用間尋找平衡,規避監管紅線的同時推動技術創新。雖然2024年美國衆議院通過了相關法案,但該法案尚未進入參議院表決,短期內難爲公司提供全面法律保障。

歐洲市場監管相對成熟,但仍存在挑戰。歐盟的相關條例雖爲加密資產監管設定了框架,但對代幣化證券的具體分類和合規標準仍在持續完善中。公司不僅要應對各國監管差異,還需處理跨境KYC/AML、投資者適當性和稅務申報等復雜問題,合規成本高昂且執行復雜。公司高管指出:"我們在全球多個司法轄區運營,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嚴謹把控,這不僅關乎合規,更是維護用戶信任的基石。"

行業競爭亦日趨激烈。多家知名加密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布局代幣化證券和綜合投資服務,通過技術創新、用戶體驗優化和教育培訓等方式爭奪市場份額。面對多維競爭,該公司不僅要在技術上保持領先,更需通過合規與用戶體驗築起難以逾越的壁壘。

目前,公司已構建三重核心護城河。首先,作爲美國持牌證券經紀商,擁有合法的證券發行和交易資格,爲代幣化證券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其次,收購歐洲交易所帶來了多張國際監管牌照,並接入大量機構客戶的流動性資源,確保代幣市場在傳統交易所休市期間仍能保持活躍和深度。最後,公司擁有千萬級月活躍用戶,尤其在年輕一代投資者中建立了強大品牌認知,加密返現信用卡更實現了鏈下消費與鏈上資產管理的無縫連接,打造了無感上鏈的良好用戶體驗。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盡管面臨監管政策尚未明朗、行業競爭加劇及技術生態碎片化等多重挑戰,該公司憑藉其合規資質、深厚的機構流動性網路和龐大的用戶生態,正全力打造"代幣化美股"與多樣化RWA的全球數字金融樞紐。正如公司高管所言,合規與創新並非對立,而是驅動公司不斷前行的雙引擎。未來,公司希望實現的,是一種用戶無需感知底層復雜性的"無界鏈上金融體驗",真正讓數字資產成爲普惠全球投資者的日常財富工具。

美股代幣化浪潮:Robinhood鏈上金融突圍之路

APP-6.2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链上小透明vip
· 08-03 23:45
又是炒作的一年
回復0
DAO会议翘课生vip
· 08-03 02:35
又来革命?上次革也没革成
回復0
薛定谔的gasvip
· 08-03 02:35
gas都不知道能不能打平 这套博弈搞出套利空间了
回復0
TxFailedvip
· 08-03 02:35
另一个 L2 协议……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唉
查看原文回復0
资深薛定谔的矿工vip
· 08-03 02:29
炒太猛了 股价涨麻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