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德意志銀行解析機構DeFi:從歷程到潛力與挑戰
通往機構DeFi之路:德意志銀行研報解讀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機構領域的應用有望創造一種新的金融範式,以合作、可組合性和開源代碼爲基礎,建立在開放透明的網路之上。本文深入探討了DeFi的發展歷程及其對機構金融服務的潛在影響。
前言
DeFi的發展及其在機構場景中的應用潛力引發了業界極大關注。支持者認爲,一種基於合作、可組合性和開源原則,以開放透明網路爲基礎的新金融範式正在興起。作爲一個備受矚目的領域,利用DeFi進行監管下的金融活動的道路正在逐步鋪就。
宏觀經濟和全球監管環境的變化阻礙了DeFi的廣泛應用,目前主要發展集中在零售領域或監管沙箱中。然而,預計在未來1-3年內,機構DeFi將迎來快速發展,並與數字資產和代幣化的廣泛採用相結合。金融機構多年來一直在爲此做準備。
這一趨勢得益於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進步,如Global Layer 1或互聯網路的出現,爲合規監管下的機構運營提供了支持。一些關鍵問題也正在得到解決,包括合規和資產負債表要求,以及如何在公共區塊鏈上滿足KYC和AML等監管要求。隨着討論的深入,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心化金融(Ce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並非二元對立;機構端全面採用DeFi可能只適用於那些在生態系統中採用混合中心化運營治理模式的機構。
對機構而言,探索這一領域通常被視爲進入一個充滿潛力的新領域,可以開發創新的投資產品,觸及新的客戶羣和流動性池,並採用新的數字化運營模式和更具成本效益的市場結構。只有時間和創新才能證明DeFi是否能以其最純粹的形式存在,或者我們會看到一種折中方案,使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能夠在金融世界中發揮橋梁作用。
本文回顧了DeFi的近期歷史,闡釋了一些常用術語,並深入分析了DeFi領域的關鍵驅動因素。最後,我們將探討機構金融服務業在通往機構DeFi的道路上將面臨哪些挑戰。
DeFi生態系統解析
1.1 什麼是DeFi?
DeFi的核心是在區塊鏈上提供金融服務,如借貸或投資,無需依賴傳統的中心化金融中介。雖然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尚無官方定義,但典型的DeFi服務和解決方案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2 什麼是機構DeFi?
機構DeFi指機構對DeFi結構的採用和適應,以及在去中心化應用(DApps)或解決方案中的機構參與。在金融行業監管框架內探討這一話題,可以將DeFi的優勢引入傳統金融市場,爲提高效率和效果創造機會,同時開闢新的增長路徑。這些新路徑包括實物資產和證券的代幣化,以及將可編程性引入資產類別,並催生新的運營模式。
機構DeFi與傳統DeFi的區別如下:
1.3 DeFi發展歷程
DeFi相關項目在2020年夏季引發加密市場熱潮,開啓了一個新時代。由於高流動性、高價值資產和高挖礦回報,DeFi在联准会量化寬松期間迅速崛起,總鎖倉價值(TVL)從年初的10億美元上升到年底的150多億美元。
2021年,新DeFi項目獲得大量資金支持,項目和代幣數量激增。到2021年底,DeFi用戶數突破750萬,同比增長2550%,TVL在11月達到1690億美元的峯值。Uniswap和yield farming等新術語進入日常金融生活。
2022年,由於多次加息和通脹上升,加之一些不當行爲,DeFi經歷了一系列問題,包括一些知名項目崩潰。整個市場隨之進入了審慎和理性階段。
這一趨勢在2023年初更加明顯。隨着融資成本上升,DeFi領域的私人融資大幅減少,2023年第一季度交易活動同比下降69%。DeFi系統中的TVL也降至370億美元左右的低點。
盡管遭遇重大挫折和"加密寒冬",DeFi社區的基本面仍然堅韌,用戶數量穩步增長,許多項目繼續專注於產品和能力建設。
2023年底,由於美國首次批準現貨加密ETF,被視爲數字資產進一步融入傳統金融產品的重要標志,市場出現回暖。更重要的是,這爲機構更深入參與這些新興生態系統打開了大門,有望爲該領域帶來急需的流動性。
1.4 實現DeFi的早期承諾
在原生加密資產領域,DeFi運動催生了一些編碼結構,展示了如何在沒有某些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運作,通常涉及智能合約和/或點對點(P2P)基礎。由於準入門檻低,DeFi服務在初期得到快速採用,並迅速證明了其在提供高效資產池和降低中介費用方面的價值,同時應用行爲金融技術來管理供需和定價。
這些新優勢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爲DeFi通過智能合約編程重新設計或替代了現有的中介活動,提高了效率,從而改變了工作流程並轉變了角色和職責。在與投資者和用戶的"最後一公裏"中,DeFi應用(即DApps)成爲提供這些新金融服務的工具。因此,現有的市場結構可能發生變化。
機構DeFi先驅案例
從DeFi空間中可以提取出許多機構用例,利用實物資產和證券的代幣化。以下是一些示例,說明了金融服務產品如何與技術和法規結合以創造新價值,展示了機構DeFi的吸引力所在。
案例1:互操作性(2023年) 通過在機構領域使用DeFi結構,自托管錢包可以實現分布式資產托管模型,同時提供綜合和獨立的數字帳戶(地址),用於交易流動、結算和報告。一個重要用途是智能合約橋,連接不同區塊鏈,實現互操作性並避免區塊鏈選擇帶來的碎片化。
適用性:作爲連接公共、許可和私有網路的連接點,最大限度減少碎片化,同時允許高度訪問和參與。
案例2:使用穩定幣再融資代幣化金融工具(2023年) DeFi系統也可用於傳統行業融資,盡管目前尚未大規模應用。例如,代表某些現實世界金融工具的安全代幣可以作爲抵押品放入智能合約"保險庫"中,獲得穩定幣,然後轉換爲法定貨幣。
案例3:資產管理中的代幣化基金(2023年) 代幣化基金單位或代幣可以通過區塊鏈分發,直接向合格投資者開放,並在鏈上維護投資者記錄,同時智能合約設施允許使用受監管的穩定幣快速或近乎實時地認購和贖回。進一步來說,代表高質量流動性傳統金融工具的代幣化基金單位可以作爲抵押品。
DeFi機構市場結構的演變
由DeFi驅動的市場概念提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市場結構,它本質上是動態和開放的,其原生設計將挑戰傳統金融市場的規範。這導致人們對DeFi如何與更廣泛的金融業生態系統整合或合作,以及新市場結構可能採取的形式衆說紛紜。
2.1 治理、信任和集中化
在機構領域,更加強調治理和信任,需要在所扮演的角色和職能中擁有所有權和問責制。雖然這似乎與DeFi的分散性質相矛盾,但許多人認爲,這是確保遵守法規的必要步驟,也是爲機構參與者適應和採用這些新服務提供清晰度的必要步驟。這種態勢催生了"去中心化幻覺"的概念,因爲治理的需要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系統內一定程度的集權和權力集中。
即使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化,新的市場結構也可能比我們今天的市場結構更加精簡,這是因爲組織中介活動大大減少了。其結果是,有序的互動將變得更加平行和並行。這反過來又有助於減少實體間互動的數量,從而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在這種結構下,包括反洗錢(AML)檢查在內的管理活動也會變得更加有效--因爲中介機構的減少能夠提高透明度。
2.2 新角色和活動的潛力
1.4節中列出的先驅使用案例強調了當今的市場結構可能會如何演變下一波DeFi創新浪潮。
這樣,公共區塊鏈就可以成爲事實上的行業實用平台,就像互聯網成爲網上銀行的交付基礎設施一樣。在公共區塊鏈上推出機構區塊鏈產品已經有了一定的先例,特別是在貨幣市場基金領域。業界應期待進一步的進展,例如在代幣化領域、虛擬基金、資產類別和中介服務;和/或具有許可層。
參與DeFi市場
對機構而言,DeFi本身的性質既令人生畏,又令人信服。
在DeFi產品所提供的開放生態系統中參與、運營和交易,可能會與傳統金融的閉環或私有環境相衝突,在傳統金融環境中,客戶、交易對手和合作夥伴都是衆所周知的,風險也是根據適當的披露和盡職調查水平來接受的。這也是迄今爲止機構數字資產領域的許多進展都發生在私有或許可區塊鏈網路領域的原因之一,在該領域,受信任的管理方充當"網路運營商",所有者負責批準參與者進入網路。
相比之下,公有鏈網路具有潛在的開放式規模,進入門檻低,創新機會現成。這些環境本質上是去中心化的,建立在沒有單點故障的原則之上,用戶社區被激勵"做好事"。保持區塊鏈安全性和一致性的共識協議(權益證明(POS)、工作證明(POW)是主要例子)在不同的鏈上可能有所不同。這是參與者--作爲驗證者--能夠在我們認爲的"區塊鏈經濟"中做出貢獻並獲得回報的一種方式。
3.1 參與核對表大綱
在評估任何數字資產和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參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