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市場缺乏真正把代幣當作長期資產來設計的思維

作者 @sleepy0x13 Doodles TGE 完全符合我的預期,很典,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人會買它的幣,所以現在這樣的走勢,並不奇怪,反而算合理。

借着這個事情想聊一聊我對於應用層項目發幣的看法。

很多 Web3 應用項目都有一種幻覺: 「我發個幣,只要設計出足夠的 utility,整體就能轉起來。」

也許他們真的是這麼想的,也可能是被交易所、VC 教育出來的。但我認爲,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1|沒有人會因爲 utility 而買你的幣

很多項目設計代幣的第一步是:我要讓它能用。 於是開始設計打賞機制、門票機制、平台費折扣、解鎖內容、社區治理、升級道具……看起來豐富得很。

但問題在於:能用 ≠ 想用,更不代表會買。

我認爲,一個應用層代幣靠功能驅動 demand 的邏輯,從第一天起就站不住腳。爲什麼?

① 用戶壓根沒使用動機

你給用戶設了一條路徑:要用功能 → 先買幣 → 再消費。但這個「先買幣」的動作,用戶不會主動做。

  • 打折、解鎖、權限,這些功能在用戶眼裏屬於「默認應該有」的,不足以驅動購幣行爲。
  • 功能沒有排他性,不形成痛點,爲什麼要用你的?更別說流程繁瑣還得承擔資產波動。
  • 用戶是短期使用心理,而 token 是長期交易性資產,二者錯位。

② 功能無法形成主權

Web2 的積分、會員、優惠券體系沒問題,但沒人把它做成 token。

  • Token 是可流通的主權資產,你賦予它的是「持有權利」,不是「一次性功能」。
  • 功能性場景(如打賞、投票)是弱關係、臨時性、可替代的,天然不適合資產化。

你把咖啡積分卡做成 token,用戶反而疑惑:我喝完咖啡就完事了,爲什麼還要承擔價格波動?

③ 消耗型 token 注定面臨價值外溢

這其實是底層的結構問題。

用戶打賞後,幣流向創作者;創作者變現就意味着拋壓 沒有價值回流機制,token 成爲單邊流通,從用戶 → 創作者 → 市場

沒有閉環,只有脫環。

所以根本不是「願不願意持有功能性資產」的問題,而是功能 token 在使用後沒有任何「價值留存機制」,天然制造了持續拋壓。

總結一句: Token 不是工具,而是主權。功能只能制造一次性動機,而資產需要長期信仰,兩者天然衝突。

2|產品有生命週期,而資產必須面向長期

這是應用層代幣最致命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生命週期錯配。

消費級產品的生命週期天然短暫,特別是 Web3 應用產品:

  • 用戶紅利消耗快,留存成本高
  • 創作者和用戶遷移門檻極低
  • 熱度是稀缺資源,持續稀釋

但 token 是另一種東西:

  • 它是金融性資產
  • 可以被定價、交易、估值、配置
  • 存在時間是無上限的

你在用一個 6~8 個月生命週期的產品,去背書一個理論上可以交易 6~8 年的資產。這不是 narrative 問題,是結構性錯配。

而一旦你上線 token,市場立刻用資產視角來問你:

  • 你的收入來自哪?能持續嗎?
  • 收益能不能分?怎麼分?
  • 業務增長是不是能推動 token 升值?

結果你拿出社區活躍度 + 產品 roadmap 來解釋 token 價值……這不是估值模型,這是幻想。

所以,token 不該綁定某一個「產品」,而應該綁定一個能夠持續創造收入、擁有資產化邏輯的「組織體」。

也就是說: 你發的不是某一款產品的代幣,而應該是一個公司、一整套內容體系、乃至文化 IP 的金融代表。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規模能力,那就意味着你在用短命產品的預期,包裝一個永續資產的想象。這不是構建生態,是提前掏空未來。

3|大多數 utility 是對分紅邏輯的無奈替代

我和很多項目方都聊過,很多項目方其實知道,token 最合理的價值錨,是資產性的激勵邏輯:分紅、回購、協議收入分享。

但他們爲什麼不做? 不是不懂,監管是個繞不過去的坎。

  • 明確分紅,會觸發證券屬性認定
  • 加 protocol fee sharing,要合規披露收入與分配邏輯
  • 設計 staking 分潤機制,容易被認定爲 passive income scheme

一旦走上這條路,就意味着你要面對合規、審計、KYC、財務透明度、跨境法律結構等一連串問題。

所以大多數項目選擇「規避」,去設計看起來有用但實際無法估值的「pseudo-utility」,這些機制看起來「合法安全」,但卻又沒有一個能真正支撐 token 的估值結構。

它們都是在回避資產屬性的定價邏輯。然而就算你不把 token 當資產,市場也不會真把它當積分。

投資者、社區、二級市場交易者,他們看到的是:這個幣,我持有它,未來能不能帶來現金流、網路紅利、或資源權限?

你不給答案,他們就給你一個更直接的回應——拋售。 所以你越回避,越包裝,越用復雜機制掩蓋分紅邏輯,市場只會越快地「看穿你沒打算分錢」,然後用腳投票。

那有沒有辦法在不踩紅線的前提下,設計出合理的 token 模型?也許有吧,但一定很難。如果你發的是一個長期 token,承擔的是資產屬性,那你就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你可以不做分紅,但你必須交代清楚 token 憑什麼值錢。

說到底,utility 不是目的,是一種權宜之計。而市場永遠是現實的,不會被 narrative 和機制圖騙太久。

你可以設計得繞,但最終必須回答那個問題: 「這個幣,到底憑什麼值得持有?」

4|Web3 不需要這麼多幣,它需要的是真實的商業閉環

回頭看這幾年 Web3 的發展軌跡,我們會發現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token 越來越不像資產,越來越像 narrative 的鉤子

很多項目發幣,並不是因爲代幣在模型中不可或缺,而是因爲它太「好用」了:

  • 拉社群、做空投
  • 套 VC、抬估值
  • 制造 narrative,冷啓動 token 被當成一種市場預期管理工具,而不是資產。

但你用 token 去承載熱度和敘事,底層卻沒價值捕獲邏輯,那它永遠只是一個 narrative 容器,而不是利潤分享的機制。

這種幣在上線的那一刻起,就被市場當成期權對待:

  • 不賺錢時,棄之如敝履
  • 漲一點,就兌現套利
  • 沒有長期持有動機,不具備估值錨

這不是 token 失敗了,而是你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它成功——你只是讓它完成自己的工具屬性,然後放棄它。

真正有生命力的 token,必須滿足: ① 代表一個真實、可持續的價值創造系統 ② 有清晰、可驗證的價值回流機制 ③ 它的發行不是目的,而是你的商業閉環自然演化出的金融表達。換句話說,發幣不是一個 growth hack,而是你商業模型成熟到可以把未來利潤 tokenize 的表現形式。

沒有價值創造的項目,發幣只是提前兌現泡沫; 沒有價值回流的項目,發幣只是制造二級接力賽; 沒有長期主義的團隊,發幣只是變相退出的路徑設計。

Web3 不缺技術,不缺玩家,也不缺錢。它缺的是能把 token 當成一種結構性金融責任來設計的項目。

5|Token 是一種價值契約,不是一個運營手段

發幣這件事,說到底不是技術活,也不只是信任活,而是金融結構設計。

你發出一個 token,本質上等於向市場籤下一份跨時間的價值承諾: ① 這個系統能創造價值 ② 持有者有權獲得部分回報 ③ 發行方會用某種機制兌現這份權利 這是一種準契約關係,它不需要寫進白紙黑字,但會被市場記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根 K 線裏。

所以當你發幣的時候,市場默認你已經完成了三件事:

  • 你理解自己在發行的是一個金融工具,而不是平台積分
  • 你接受自己必須以一種理性、透明、持續的方式來分配收益
  • 你認同一個事實:Token 是一種跨越時間的信任資產,不能靠熱度支撐,只能靠價值兌現

但現實是大多數項目根本沒打算做資產結構:

  • 用 token 拉人、搞增長、拱預期
  • 不建立價值回流,不承擔資產責任 這不是在 build Web3,這是在用 Web3 敘事做 Web1 收割。

應用層代幣似乎從未以資產視角被設計過。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價值捕獲 + 分配的閉環,也沒有承擔應有的金融責任。

Web3 不缺協議、不缺創意、不缺 narrative。 它缺的,是一種真正把 token 當作長期資產來設計的思維方式, 一種對資本市場的敬畏,一種對持有者的責任感,一種對金融模型的專業認知。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