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支付邁向主流:從U卡到鏈上合規結算網路

robot
摘要生成中

加密支付的現狀與未來:從U卡到鏈上銀行

當前加密支付正處於質變前的過渡階段。相比早期,現有產品在設計、體驗和合規性上有明顯進步,但距離建立完整可持續的Web3支付框架仍有距離。這種"未成形"的狀態反而成爲近期市場熱議的焦點之一。

U卡作爲加密支付的最新形態,本質上是一種過渡機制。它既非傳統Web2充值卡的簡單復制,也不是新一代鏈上錢包或支付通道的終極形態,而是當前鏈上支付與鏈下消費需求妥協的產物。

U卡通過綁定鏈上帳戶和穩定幣餘額,並提供合規的鏈下消費接口,實現了Web2體驗與Web3資產邏輯的結合。這種模式迅速獲得關注,一方面源於用戶對鏈上資產日常消費的持續想象,另一方面也反映穩定幣正從跨境匯兌、場外結算等傳統場景,進一步深入C端零售和本地支付領域。

然而,U卡模式高度依賴傳統金融體系許可,在合規壓力和微薄利潤間勉強維持,難以長期持續。嚴格來說,U卡並非穩定盈利的商業模式,只是一種依賴外部許可的服務形式。

項目方需依賴多層金融中介完成清算,自身僅是鏈條末端的執行者。更大的挑戰在於,U卡運營成本極高,本質上是虧本生意。項目方既無交易所穩定手續費收入,也不似一級發卡商掌握話語權,卻要承擔用戶服務壓力。

要改變這一局面,出路有二:一是加入帳戶體系,作爲生態連接加密行業,在合規機制上獲得話語權;二是自立門戶,等待美國穩定幣法案完善,繞開現有清算系統,把握美元穩定幣帶來的新機遇。

對交易所而言,U卡更多是增強用戶粘性的輔助功能,非主要盈利來源。但對缺乏流量入口和金融基礎設施經驗的Web3初創團隊,試圖通過補貼和規模效應打造可持續U卡項目,無異於困獸之鬥。

加密支付:地下錢莊還是鏈上新銀行?

困擾加密支付的核心是傳統金融的結算體系。市場對加密支付的定義存在分歧:是模仿日常scan to pay,還是在匿名網路中另闢蹊徑?對後者而言,支付的意義不在轉移而在沉澱,本質不是清算而是流通,這是區塊鏈發展中快速生長的產業。

以某些地下錢莊爲例,它們構建了基於關係、信任和資產循環的數字生態。這種數字錢莊的核心是信任:資金流轉、延遲結算帶來的資產沉澱與循環,都依賴於信任。在這種機制下,支付不再是一對一關係,而是價值網路中不斷流轉的一對多對一形態。

資金流入不僅爲支付,更爲獲得信任。非支付資金持續流入形成沉澱,參與者增多則形成高頻社交支付網絡。不斷循環的價值帶來豐厚回報。

事實上,這種封閉生態結構在鏈上已運行多年,解決了部分資金灰色流通問題,但未能將加密支付推向主流。相反,真正具全球化潛力並逐步接近用戶的,是以美元穩定幣爲核心、依托合規網路構建的鏈上結算體系。

地下錢莊式鏈上結構早已存在。無論是某些套利組織,還是某些國際結算,數字資產在繞過傳統金融體系、實現資本自由流通方面已具備成熟手段。

某區塊鏈網路的崛起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據安全公司報告,2023-2024年間,約40%非法鏈上資金流轉發生在該網路,超半數通過某穩定幣完成。這些資金未進入交易所,而是通過OTC對沖、錢包"跳島"、DEX分流等完成類似地下錢莊的"鏡像釋放"。

然而,這種鏈上"數字錢莊"已運行多年,爲何至今未在加密支付中爆發?根本原因在於,此類模型非爲普通用戶設計,它解決的是"少數人如何用加密貨幣完成不可追蹤支付",而非"如何讓更多人用加密貨幣支付"。其出發點是繞過而非對接,服務於不願被監管覆蓋的場景,而非需要法律保障的用戶羣體。

從系統角度看,"資金不願離開"確實可提高平台TVL和DeFi生態資本利用率,但真正能規模化的支付體系需要資金自由"進出",而非"進得來,出不去"。

某些紅包系統和鏈上積分帳戶都在將支付入場行爲轉化爲沉澱,類似Web2時代的"餘額寶化"邏輯。這種沉澱模型具商業價值,但無法打破生態壁壘。用戶無法將這些資產自由用於跨境支付、商戶支付、POS機收款,更無法獲得與現實世界帳戶體系的穩定映射。

這種"後院循環"模型並非基礎設施,而是生態自我強固機制。在封閉系統中強化資金使用場景固然重要,但不構成"支付"作爲全球服務的基礎邏輯。

真正推動Web3支付從"暗網"走向"主網"的,是美國政策層面對穩定幣支付網絡的扶持。2024年美國財政部推動相關法案,並在國會通過法案後,穩定幣首次被賦予"戰略支付基礎設施"的政策定位。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推進美元穩定幣在國際結算、商戶收單、平台結算中的應用擴展。某支付公司2024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超30家全球支付機構正集成某穩定幣作爲跨境結算資產;而某些穩定幣的增發與使用場景也開始向零售端滲透。

這些並非虛擬經濟中的流轉沉澱,而是真實商品與服務間的資金流動,具備法律保護和審計合規的結算行爲。相比之下,某些生態中的token支付、某些錢包的"掃碼即付"功能,在真正進入企業財報系統、跨國電商平台、信用網路之前,仍屬封閉體系中的本地功能,而非全球支付標準。

"數字錢莊"的機制設計具啓發性。某些提案確實將傳統鏈上支付從"機器與機器"的轉帳行爲,升級爲"人類意圖驅動"的資金協調。這與傳統地下錢莊對"關係強信任"機制的應用,有某種哲學上的共振。但系統化的支付結構不可能只建立在模糊的社交信任與局部流轉邏輯上,它最終必須接入監管,對用戶身分、交易過程、資金來源可追溯。

從宏觀視角看,隨着美元全球貨幣地位面臨結構性挑戰,美國財政與貨幣體系正試圖構建"美元+美元穩定幣"的新型雙軌貨幣體系。無論是對沖其他貨幣的結算擴張、應對新興市場使用其他結算方式的趨勢,還是穩住自身在某些地區的金融影響力,穩定幣都已不再是邊緣的金融創新,而是美國在國際金融競爭中主動部署的戰略工具。

這也解釋了近兩年從國會立法到財政部引導,從傳統銀行參與到支付網絡嵌入,美元穩定幣的推進全面加速,並向主權貨幣、主權監管框架中深度融合。

數字錢莊式支付模型難以承載這樣的戰略體系。地下錢莊模式本質在於逃避監管,而美國要構建的是監管嵌入式的全球金融網路;數字錢莊依賴社群信任與灰色空間套利,而美元穩定幣體系必須建立在合規金融機構、監管許可鏈條之上。

加密行業的未來,不會是與灰色產業共生。某ETF的通過已讓加密行業進入新週期,這是與傳統金融全面融合、相互嵌套的未來。

無論是某些金融機構推出數字貨幣、部署基金、集成穩定幣、接入鏈上支付,還是某公司與全球多國央行展開政策對接,這些舉措都表明:傳統金融正加速進入鏈上世界,他們的標準是清晰的——合規、透明、可監管。這套標準天然排斥地下錢莊邏輯的擴張,也構成了"數字錢莊"模型作爲加密支付主路徑的根本局限。

Web3支付的真正未來,是構建在美元穩定幣與合規結算通道基礎上的網路。它既能承接去中心化的開放性,也能借助現有法幣體系的信用基石。它允許資金自由進出,但不迷信沉澱;它強調身分抽象,但不逃避監管;它融合用戶意圖,但不脫離法律邊界。在這個體系中,資金不僅能進入Web3世界,更能自由離開;不僅服務鏈上金融活動,更嵌入全球商品與勞務交換之中。

數字錢莊如水,水無形,隨勢而動,一滴雨落入其中,便成了大海;而加密支付的下一階段更應像光,可以互相融合,卻有着自己的原點,溯源而上,能清晰地找到來時的路,不追求吞噬,而專注照亮。

DEFI6.84%
TOKEN7.0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TokenToastervip
· 16小時前
u卡不就是充话费卡2.0么 开倒车咯
回復0
社群潜伏者vip
· 16小時前
U卡再牛有毛用 还不是中心化的
回復0
SerumSquirtervip
· 16小時前
哎又是半吊子的玩意
回復0
0x谜语人vip
· 16小時前
早晚替代传统银行 就看谁跑得快
回復0
梭哈一姐vip
· 16小時前
加密卡先冲个10个u试试水吧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